鲁中网

鲁中网

【良师】坚守初心 昔日“江南小生”如今已然成“耄耋”

来源:大众日报淄博融媒体中心

2020-09-09 09:14:00


  编者按:在淄博南部的偏远乡镇,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把自己的青春和汗水奉献给了乡村教育,大山重峦叠嶂、山路沟壑纵横,他们用年复一年的坚守,为山区教育默默耕耘,为改变山区教育面貌倾尽全力。

  他们跋涉了许多路,总是围绕着大山,即便自己吃下再多的苦,也要给孩子们留下更多甜,怀揣教育梦的他们或许都很平凡,可是他们把青春和热爱倾注于山区,用平凡之躯筑起了一座无私奉献的精神丰碑。在教师节来临之际,我们深入大山,见证老中青三代乡村教师的教育初心与坚守。

  李振华工作照。

  人物简介:

  李振华

  中共党员,1953年从南京师大来沂蒙山区支教,历任沂源县韩旺小学教师,张家坡中学教师、教导主任,沂源一中教师,沂源县实验中学校长。他先后荣获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全国优秀公益人物、全国十大社会公益之星、2015年中国教育年度人物、2015年中国好人、省人民教师、省特级教师、省优秀共产党员、首届感动山东十佳人物、省道德模范、十大山东好人、省捐资助学先进个人等市级以上荣誉称号113项,连续五届当选省人大代表。李振华从工作的第一个月起开始资助贫困生,67年共捐献136万元,资助贫困生2300余名。退休后他又将大半生积蓄和国务院特殊津贴献出,建立三个“振华奖学扶困基金会”,用于帮扶贫困学生、激励优秀教师。

  9月4日上午,在沂源县李振华事迹厅,83岁的沂源县退休教师李振华正在为学生们讲解宣传板上的内容。  

  “到沂源来已有67年了,最大的体会就是当一名人民教师既有意义也很光荣。”9月4日上午,在沂源县李振华事迹厅,83岁的沂源县退休教师李振华正带领一群孩子们参观学习自己的支教历程,一件衣领已经磨破的蓝衬衫穿在身上,面对围拢上来的孩子,李振华用略带沂源乡音的普通话讲述着一件件普通却又不平凡的故事,朴素的言语就如他的衣着一般。

  坚守 

  南京小伙扎根沂源 

  1953年冬天,一群南京热血青年来到山东支教,肩背铺盖、手提行李,伴随着凛冽的寒风,年仅16岁的南京师范大学在校学生李振华翻山越岭50多公里后,来到了群山围绕、交通闭塞的穷山沟韩旺村。

  “远远看见半山腰有3间破庙,走近一看原来是村里改造的教室,破洞的窗户、透风撒气的四壁、大小不一的石头课桌,后墙角放着的一张旧床、一只泥炉子……”贫穷落后的教学条件、苦涩不堪的山村生活令李振华始料未及,他回忆说:“还没开课村书记就跟我说,村里没有喇叭,要上课时就吹吹哨子,没有表就看着日头估摸时间,阴天就点一段麻杆,麻杆燃烧的时间就是一节课。”

  李振华来韩旺村第二天便开始给村民上课。“太阳还没升起来,30多名学生已经在教室里头等着我,上课的学生年龄最小的7岁,年龄最大的38岁,已经是3个娃的妈妈。”李振华说,“当时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山区教育落后、知识匮乏,村里搞互助组,连个会记工分的人都找不到,村民只能在墙上画杠计数——画一道长杠代表一天,一道短杠代表半天。沂源县是沂蒙老区重要的组成部分,沂源人民为革命战争作出的奉献无法用言语形容,面对求知若渴的淳朴村民,我作为知识青年,实在迈不开回家的步伐。”

  为了留住这名年轻的城里小伙,生活条件艰苦的韩旺村村民以最大热情款待李振华,纷纷拿出家里的地瓜、煎饼赠与他,村里老人怕他受不住深山的严冬,连夜在油灯下为其缝制御寒的棉服。“这就是老大娘给我缝的那身棉服,山区人民待我就像亲儿子一般,我不能辜负他们的期待。”李振华老人指着事迹厅玻璃柜里破旧的棉服介绍。

  抉择 

  终为大家舍小家 

  67年来,李振华用坚守绚烂了几代人的童年,但每每回忆起过去,他的内心总怀愧疚。“1980年,离高考还有两个月,我突然收到了父亲病重的电报。”李振华回忆,当时身边人都劝自己回去,但他心里仍挂念着即将高考的学生。“山里的贫寒农家子弟苦读多年,就是指望高考改变命运,我回去了学生们怎么办。”最终,李振华让正在上高三的儿子代替自己回乡,而在儿子回南京的第五天,李振华却收到了“父病故”的加急电报。伴随学生们一份份大学录取通知书的陆续到达,李振华悲欣交集。父亲故去,儿子落榜,这份悲怆与负疚,李振华深藏心底永难释怀。

  然而祸不单行,父亲的离去让李振华的母亲深受打击,最终落为半身不遂,南京相关教育部门得知后,很快向李振华发来商调函。但面对沂源县领导和学生家长们的挽留,他放弃了最后一次回南京的机会。在母亲生病的第十个年头,想多陪陪母亲的李振华把老母亲接到了沂源,但事与愿违,由于水土不服,不适应北方山区的寒冷干燥,母亲在来沂源一年之后,还是离开了人世。“如果我没有把母亲接到沂源,母亲还能在南京颐养天年。”李振华说。

  奉献 

  捐资捐物扶贫帮困 

  1997年7月,一直坚守在教育事业前线的李振华退休了,平时怕影响他工作久不登门拜访的山里乡亲纷纷前来看望,面对乡亲们的眷眷真情,贫困山区里失学的孩子们让李振华难以释怀。“教育的贫困是一切贫困的根源,捐资助学、扶持贫困生仍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退休后的李振华倾其所有,把半生仅存的15000元积蓄和国务院特殊津贴分成三份,分别捐献给了他工作过的韩旺中学、张家坡中学和沂源县实验中学,并成立了“振华奖学扶困基金会”。

  一批批走出深山、回报社会的学生,让李振华无私奉献的爱生根发芽,一代又一代人沿着前辈走过的路前行,十几年来,三所中学的“振华奖学扶困基金会”的资金如同滚雪球一样,越积越多。截至目前,向“振华奖学扶困基金会”捐款的人数已达12000多人次,累计资金已达293万元。为了让基金发挥应有的作用,李振华走遍了沂源县方圆数百里的300多个村庄、社区,摸清了哪些是最需要帮助的家庭,基金会建立以来,先后资助贫困学生8000多名,奖励优秀学生和教师4000余人次。

  一座汉白玉雕像、一处事迹纪念馆、一幅幅载满回忆的照片是沂源人民对退休教师李振华的尊敬和爱戴。从都市到深山,南京来的老师与沂源山区人民成了师生,李振华用年轻的臂膀撑起了韩旺村倾颓的教室,扛住了深山里的艰苦与孤独,年复一年,暑来寒往,他扎根于革命老区沂源这片英雄的土地,一干就是60余载,李振华所点亮的那盏希望的灯,已成为实现教育强国梦想的灯塔,“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得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李振华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他将自己的大半辈子奉献给了老区,将一颗永恒的爱心融进蒙山沂水,融进老区人民的心中。

  大众日报淄博融媒体中心记者 高阳 宫瑞瑞 李超颖 蒲忠宁 通讯员 张文强

本栏目所有稿件版权归鲁中网、鲁中晨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必究。

鲁中网微信二维码

最新新闻请扫描二维码或搜索关注鲁中网微信(lznewscn

新闻热线0533-5355377,线索奖最低50元,上不封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