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大众日报淄博融媒体中心
2021-03-04 08:54:40
茹会(中)在麦田里观察小麦长势。资料照片
6年前的茹窑村,是淄博市高青县木李镇东南部一个偏僻、穷困、闭塞的沿黄小村,“靠天吃饭”“一把小凳坐一天”是这里的常态。
现如今,宽敞的街道、规整的农田、多样化的特色产业,从名不见经传到声名鹊起,这个沉寂了多年的小村庄突然跃入人们的视野,走出了一条通过自身造血实现脱贫的小康之路,初步实现了贫困村的华丽蜕变。
被摘掉的“穷帽子”
“今年俺的二女儿就要高考了,以后她上大学的费用我一点都不担心,现在俺家的情况比6年前送老大上大学时好多了。”
3月2日,茹窑村村民茹宗刚告诉记者:“俺和俺家属都是残疾人,之前凡是农活都要雇人干,这样种地的成本就少不了,一年下来根本没有赚头。”
多年前,茹宗刚夫妇遭遇车祸,都成了残疾人,导致家庭贫困。乾旺村(2017年,茹窑村、小田村、杨庄村、大田村、贩牛崔村5个自然村联合成立了行政村乾旺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茹会深知茹宗刚一家的不易,便于2014年秋天让茹宗刚加入村办合作社。茹宗刚把8.8亩地全拿出来加入合作社,在一分钱不用投、一点劳力不用出的情况下,可以领到8800元的保底费用。年底还有分红,再加上低保金和残疾人补贴等,这个家庭一下子摘掉了“穷帽子”。
茹宗刚参与的合作社就是当地的兴茹粮食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以下简称“合作社”)。作为曾经的贫困村,茹窑村先行先试,积极探索“以村民土地入股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形式,在村民自愿参股的基础上,将茹窑村350亩土地全部参股、流转,在2014年4月成立兴茹粮食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
“合作社通过采取‘股份+合作’‘底金+分红’的方式向村民分配收益,即一亩地为一股,村民参股的每亩土地每年可获得1000元补助作为底金,底金之外按每股的盈利进行分红,盈利部分的30%分配给入股村民,70%作为合作社和村集体经济收入,用于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茹会介绍说。
“一社两制”的诞生
合作社在稳步健康发展中,也吸引了邻村种植户们,他们纷纷申请加入该合作社。面对不断壮大的合作社,茹会在反复对比调查中思路逐渐清晰起来——“一社两制”在他脑海中诞生。
“‘一社’就是合作社,‘两制’则是除保障好茹窑村村民的权益外,还以半托管的形式吸收周边村庄农户加入到合作社中来,对他们实行采购、耕种、销售等方面‘五统一’。他们虽然不参与分红、不享受底金,但农业生产成本会大大降低、产出效益大大提高。”
茹会告诉记者,“一社两制”的“两”不仅体现在社员组成和分配机制上,还体现在运转模式上。合作社把之前旧村改造腾空的土地,通过招商引资的方式,拿出30亩地与投资方合作发展南美白对虾养殖项目,成立了淄博市首家南美白对虾工厂化养殖基地。
鼓起来的钱袋子
“合作社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好处,一方面我能在外安心打工,另一方面通过向农业合作社参股土地,每亩地有1000元补助金,我们家4.4亩地可以收入4400元。”茹窑村村民董继明欣慰地说道。
把群众手中的土地集中流转之后,合作社以村“两委”为班底,选出了社长、副社长和理事会成员,全面负责合作社的生产经营,在镇包村干部、村“两委”及群众代表组成的项目监督小组的监督下,严格按合作社章程进行运营。合作社的入股土地仍种植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实行耕种、灌溉、病虫害防治、收割、销售“五统一”的管理方式。
“合作社积极争取到帮扶资金30万元,用于购买大型机械、土地整理和硬化晒粮场地。驻村‘第一书记’张军凯还为社员争取了3万元的种子补贴。”
茹会告诉记者,为进一步拉长产业链条,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合作社建起了兴茹面粉加工厂,注册了“兴茹”牌面粉商标,实现了从粮食生产、加工到销售的产业一条龙。
在茹会看来,合作社的成立有效破解了“农村土地集约利用率低、劳动力受土地束缚得不到解放、困难家庭脱贫没有产业依靠”等诸多难题,极大地改善了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让村民走上了脱贫致富的康庄大道。
大众日报淄博融媒体中心 记者 孙良栋 韩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