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中网

鲁中网

文化观察|乡村旅游如何“玩转”特色

来源:博览新闻

2024-03-01 08:33:26


  □淄博日报/淄博晚报/博览新闻

  记者 魏廷宝

  三月,是春天的使者。随着温度的回升,走进乡间田野,远离城市喧嚣,是越来越多人旅行的选择。

  有统计数据显示,我国乡村旅游已经稳稳占据国内旅游总人次的半壁江山,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

  值得思考的是,面对消费新需求以及火热的业态,乡村旅游怎样才能做到可持续发展?立足实际,因地制宜,打造个性化、差异化特色品牌至为关键。

  开发潭溪山,火了乡村游(崔新程 摄)

  

  近年来,随着市场需求多元化,旅游行业已由传统观光游转为文化体验游、休闲度假游、研学游、康养体育游等多种业态并存,震荡之大不可谓不剧烈。

  不同于城市风光,乡村旅游具有鲜明的空间差异感和生活体验,民俗风情、农家菜肴、民居宅院、乡愁记忆等,这些特质最能吸引游客。

  乡村旅游之所以脱颖而出,一方面得益于自身独特的资源禀赋,通过挖掘将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转化为具有市场价值的文旅产品。比如,位于淄川区太河镇的潭溪山,山清水秀,风光优美,经过景区多年打造和运营,已成为全省文旅网红打卡地。“开发潭溪山,富了半边天。”随着潭溪山景区持续高质量发展,带动了石沟村等村庄的乡村旅游,农家乐、民宿、农家采摘等项目吸引八方来客。潭溪山“景区+农户”模式被列入全国“景区带村”旅游扶贫示范项目。

  另一方面,“无中生有”,靠创新发展取胜。比如,博山区池上镇中郝峪村,论资源禀赋,中郝峪村与周边村庄并无二致。可在运营上,这个村通过成立乡村旅游合作社,采取“村民参与、股份共享”模式,让村民和商户形成利益共同体,吸引大批年轻人返乡创业,培育打造出宜居、宜业、宜游的“中郝峪模式”,在行业中独树一帜。

  中郝峪村打造宜居宜业宜游“中郝峪模式”

  利用资本盘活资源,开辟乡村旅游新赛道。比如,2019年,淄川区洪山镇土峪村引进社会资本,将石头房子改造成民宿,打造出“青未了”高端民宿集群,激活了当地乡村旅游。每逢旅游高峰期,这里的民宿“一房难求”。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再如,淄川区昆仑镇牛记庵村依靠社会资本建起牛记庵养生度假村、寨里镇朱水湾村引进资金建起朱水湾房车露营地民宿等,各自打造鲜明的个性化旅游产品,以此拉动乡村旅游。

  涌泉村BOBO谷露营地

  

  与名山大川的景色不同,乡村风貌可谓千村千面。挖掘特色,激发活力,则是发展乡村旅游的有效途径。

  龙年春节期间,高青县常家镇天鹅湖村热闹非凡,敲花鼓、舞龙狮、扭秧歌、抬花轿,精彩的民俗活动,吸引了不少游客到这里寻找年味。

  去年11月,天鹅湖村被评为第四批全省景区化村庄。依托衔接乡村振兴集中推进区建设,天鹅湖村在充分挖掘生态资源的基础上,融入旅游元素,将传统种养殖业与旅游业进行配套发展,对周边的艾李湖生态湿地进行提升改造,配套建设绿色步道、自行车道、旅游景观及旅游服务设施。同时,加大旅游项目和旅游产品开发,策划观光栈道、趣味龙虾垂钓、农业体验等旅游产品,加速传统农业和旅游业融合发展。

  声名远扬的蓑衣樊村,也是“缘”于发展乡村旅游。此前,这个村以种植水稻为生。从2014年开始,依托紧邻黄河等地理优势和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通过改造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在村内建民宿开客栈,在稻田里养螃蟹和龙虾,开发地理标志食材,大受欢迎。

  就资源禀赋而言,博山区红叶柿岩算不上优质。但他们着眼新消费群体,打破单一和同质化,建成老颜神博山小吃一条街,依托万亩红叶、万亩梯田等打造了最美公路“禹王路”和鲁中最美“城市阳台”等特色景点,带火周边9个山村旅游,探索出“一企带多村”共同富裕的乡村振兴模式。

  红叶柿岩探索出“一企带多村”共同富裕的乡村振兴模式

  发展乡村旅游,人才是关键。比如,淄川区太河镇东东峪村乡村旅游后来居上,得益于人才助力。2018年,在外创业的朱全祥回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带领村民发展乡村民宿,火了“叮咚小院”,活了东东峪村。太河镇上端士村“80后”李忠豪,到莫干山与战友开发民宿,成功后返乡创业,开办了“上舍”民宿,为山村带来生机和活力,上端士村摇身变为“网红村”。

  蓑衣樊村发展乡村旅游,吃上旅游饭。(逯雨泽 摄)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地域文化差异是乡村的一大特色,也是乡村旅游独一无二的资源。正因远离城市“大熔炉”,所以乡村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特色、彰显了个性。

  以自然景观、历史文化为重点,打造满足多种需求的综合休闲产品体系。比如,淄川区太河镇梦泉村抓住乡村旅游热潮,在发展特色种植、开办农家乐等基础上,重点建起乡村记忆博物馆,保护性开发挖掘齐长城遗迹、“孟姜女哭长城”传说等文化遗产,让深山之中的梦泉古村绽放光彩。与之相邻的涌泉村近年来开发的BOBO谷露营地,也颇受年轻人追捧,成为乡村旅游的新风口。

  嗨翻天的洋三峪村伏羊文化节( 张琦 摄)

  融合当地风俗民情,开发民俗节庆活动,打造乡村旅游品牌。沂源县张家坡镇阳三峪村是一个成功案例。过去,阳三峪村是沂源县有名的贫困村,山多、林多、土地瘠薄。“伏羊一碗汤,不用神医开药方”。当地有入伏“喝暑羊”(即喝羊肉汤)的习俗。阳三峪村将习俗变为节庆,连续十几年举办伏羊文化节,喝羊汤,看斗羊,节庆有特色,活动吸引人,叫响最接地气的“乡村IP”。

  立足资源优势,发掘当地特有的乡土文化、风俗底蕴,增加乡村旅游的魅力。比如,岭子镇黄家峪村位于淄川区西部山区,过去因为偏远少有人知。自2021年6月,黄家峪村后人黄庆祝自筹资金268万元建起黄家峪惨案展览馆,吸引大批游客以及研学团队前来参观,开馆以来参观人数达5万余人次。红色场馆的持续走热,让黄家峪村热闹起来。

  黄家峪惨案展览馆催热乡村旅游

  现今,我市不少村落还依托当地独特的人文历史资源打造民俗小院,健全完善民宿、手工工作室等配套设施,吸引游客前来游玩打卡,沉浸式体验个性化感受,来了不想走,走了还想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