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中网

鲁中网

爱淄兴淄的劳动者力量⑧| 刘树海:扎根黄河水乡,做好“职业农民”

来源:鲁中网

2024-04-30 19:18:30


  鲁中网记者 徐梦迪

  土地流转、稻养螃蟹、开办农家乐、发展乡村旅游……在黄河水乡高青县常家镇蓑衣樊村,有这样一位“新农人”,在农业领域奋斗了14年,只为乡村振兴、农民致富,完成自己的乡村振兴梦。

  他就是“农民老刘”——刘树海。这14年间,他凭借着对家乡的热爱和对事业的追求,从“村书记”到“副镇长”,再到“职业农民”,成立了高青大芦湖农庄、淄博大芦湖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带动了周边村民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产业脱贫致富。作为高青县蓑衣水乡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种养区负责人,刘树海获得了2024年山东省五一劳动奖章。

  回到家乡 发展乡村旅游

  16岁的刘树海,为了有更好的生活条件,走出乡村来到城市打工,从一开始做小工、临时工,到创业做餐饮、做工程,直到2005年成立公司做医疗器械,当时他已经有了稳定的收入。因为对家乡的热爱和对农村的向往,刘树海被评选为蓑衣樊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开始建设家乡。他先后进行了土地流转,成立了高青大芦湖农庄、淄博大芦湖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组织村民开办农家乐发展乡村旅游。

  回到蓑衣樊后,刘树海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土地流转,也可以说他是高青县土地流转第一人。“我们村土地少,农民种植的收入很低,村里种植水稻、大米,有时候还有涝灾,可以说是靠天吃饭。”刘树海凭借着自己的创业经验,想出了“大户承包”的办法,按照商业用地标准每亩每年1000元给村民支付地租。同时,引导村民以土地入股,村民不仅有土地流转的费用,还可以拿到分红。

  为什么要发展乡村旅游?谈及这个问题,刘树海是这样说的,“当时有政策支持,我们也组织有意向的村民去参观了临沂市、博山区一些村庄的文旅项目,发现搞乡村旅游确实是帮助乡村振兴、村民致富的好办法。”正如刘树海所说,通过他和村民的共同努力,蓑衣樊村的乡村旅游做起来了,大芦湖农庄的名字也被外界所熟知。

  辞去公职 扎根这片热土

  2017年1月,刘树海考入了镇政府领导队伍,成为了公务员,任高青县常家镇党委委员、副镇长一职。在职期间,他心里仍然放不下乡村,有一个没有完成的乡村振兴梦。于是,在2020年6月18日,刘树海毅然辞去党委委员、副镇长的职务,回到乡村,扎根蓑衣樊这片热土,当起了“职业农民”。

  “农民老刘”是刘树海的自称,也是村民对他的爱称。现在,刘树海是全村唯一一个种地的农民,种着全村人的地。他的“种地”并不是简单的种地,而是不同于过去的,进行了创新的“种地”。“我认为新农人就是高级职业农民、农业职业经理人,我们现在做的是品牌、是产业,我们会主动进入市场进行研判和掌握,客户需要什么,我们就种植什么。”刘树海说。

  在种地的基础上,怎样将一产的产业链拉长、拉深,实现更好的发展?刘树海给出的答案是,要“一产+三产”融合发展,三产扶持一产,一产服务三产。他感慨道,“我们过去种植水稻、大米,卖的话也就两块五一斤,现在稻田也在养螃蟹、养龙虾,一斤能卖到十块钱。还有钓蟹、小龙虾节等活动,为游客营造这么一个环境,让他们过来亲身体验。”

  创新发展 耕好乡村沃土

  重新回到蓑衣樊村后,刘树海继续担任高青大芦湖农庄和淄博大芦湖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当时,平台和资源优势都有所减弱,乡村旅游广泛化、同质化,为此,刘树海专门邀请了专业的团队来策划、拍摄、剪辑短视频,在抖音上宣传蓑衣樊村,用他的话来说,就是“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刘树海也从“职业农民”当起了“业余演员”。

  重新当起农民,刘树海认为,更为重要的是为蓑衣樊村的乡村旅游再使一把劲。“以前我干村支书的时候,还鼓励年轻人多出去打工、出去赚钱,现在,我更加鼓励年轻人回农村,回来拍视频、做抖音,宣传好我们的乡村旅游,或者开办农家乐,一年也能赚不少。”刘树海表示。

  “现在,我们的‘黄河大席’正在筹备中,把传统手艺和现代口味相结合,让黄河岸边的文化、习俗以美食为载体,更好地传播出去。”刘树海说,“我们的‘黄河大席’预计5月中旬正式营业,可以同时容纳1000人就餐,到时候大家都可以来尝尝地地道道的黄河岸边‘大锅饭’。”

  边摸索边干,摸着石头过河。刘树海说,这14年间,尽管有过挫折,他从来都没有想过放弃。在农业这条道路上,他会坚定不移地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