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鲁中网
2024-08-07 18:05:00
近期,暑期电影《抓娃娃》上映,票房一路飙升,成暑期档第一,剧情讲述了一个富豪“穷养”儿子的故事。随着电影的强势出圈,网络上掀起了众多热议,各种热议话题接连不断。不论是“穷养”和“富养”的争议还是对马成钢夫妇的热议,又或是对马继业的同情,大家都争相表达着自己的观点。在各种观点的激烈讨论中,也引起了大家对“原生家庭”教育的深思。
关于原生家庭的话题,网络上有句“经典回答”:幸运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在某社交平台上,“原生家庭会影响择偶标准么”“原生家庭很糟糕是什么体验”“原生家庭能不能决定一生”等话题都有破亿的阅读量。有人得到家人理解与支持,也有人深受其苦,觉得“原生家庭像一件湿透的棉袄,压得人喘不过气”。为何人们尤其是年轻人热衷于探讨原生家庭?它真的能影响一生吗?
当创伤再现,真相或许和记忆里不一样
近期,网络上不少博主分享关于小时候被打事件,孩子视角和父母视角的视频,一件件“陈年旧事”在孩子和父母的回首中抽丝剥茧……
关于童年创伤,评论区堪称“卧龙凤雏评选大赛”:
“我从小就不喜欢我爸,因为我没少挨打,还是用皮带打我,长大后我跟他的关系也比较疏离,我觉得他太严肃了。
我觉得爸爸造成了我的童年阴影,让我看见皮带就想到自己被打的经历;
后来,我的亲密关系也不是很顺,我觉得这可能都和我的原生家庭有关系。
我背负这种信念生活了很久,也和爸爸的关系疏远了很久。
直到某一次,翻到小时候的日记本,看见自己被罚写的检讨书,才发现,小时候每一顿打,真的是没有白挨。
我带不会走路的弟弟去山上玩,自己玩累了就直接跑回家倒头就睡,被丢在山上的弟弟还是奶奶找回来的;
小时候我妈妈打我,满背都是青黑色,我一个女孩应该是不爱我吧!才会这么往死里打我,我那时候还是个十几岁的孩子,我也不知道玩火真的会把房子烧起来;
小时候要吃巧克力豆,爸爸妈妈不让吃疯狂揍他。长大了一直无法忘记,对爸爸妈妈有疏离感,直到有一次妈妈回忆他小时候,说他捡羊粪蛋吃,怎么打他都不管用,一下就释怀了!
我妹现在只记得她小时候从电动车上摔下来后爸妈揍她,完全想不起来是她自己偷拿钥匙开的三轮车,也不记得被她压在车轮下的我;
我姑娘三岁半,摔了个水杯挨打。她大概就知道她摔水杯挨打,事实是水杯摔了我没打,我特别怕玻璃碴子扎到她,我把玻璃渣子收拾后,她捡起来两块塞进了我被窝里,她不挨打谁挨打。
我老婆和我说她小时候请同学去饭店吃饭,请了三次被她妈妈打了两次,从此她就有些自闭了,觉得家里人不同意她交朋友。后来和老丈人喝酒提到这个事情,老丈人定定地看着我问我:她有没有提到她吃完一抹嘴就走,没给钱。
这真是活生生的,光提小时候的创伤,自己对原生家庭的创伤是半点不提。有人笑称:小孩儿都挺记仇的,就是不记原因。我们也不得不去承认——在某些事情上面,人真的是存在记忆偏差的。
没有完美的父母,也没有完美的童年
曾在某社交平台看过,一位网友诉说自己的经历:
“自己好像是一个很缺乏安全感的人,总是焦虑担心自己不够优秀,周围的人不喜欢自己。别人无意中的一句话,都会内耗很久,也总是担心自己说错话,不断地在内心指责自己。不愿意给别人添麻烦,遇到事情总想自己一个人扛,把自己折腾得疲累无比。”
后来网友了解到,这是一种安全感匮乏的体现。很小的时候,网友的爸妈工作很忙,没时间照顾自己。就交给爷爷奶奶照顾,只有到了假期,才能跟爸妈短暂相聚。这样的童年经历,让网友的性格十分缺乏安全感,也让网友在亲密关系里频频受挫。
刚开始网友也总是责怪父母,小时候没把自己带在身边,当网友长大后,感受到生活的不易,才渐渐明白了他们的难处。他们只是人世间最普通的父母,有力所不及、不能兼顾之处。选择了陪伴孩子的亲子时光,便举不起生活的重量;他们当然知道这样对孩子不好,然而大多数时候,他们只是没得选。父母也是第一次做父母,会有考虑不周,能力不够的地方。当我们允许父母不完美,才能让自己从伤痛中释怀。
审视原生家庭,也是一种自我觉醒
朋友小A和小B都来自糟糕的原生家庭,可他们的表现却截然不同。同样是父母离异,小A看上去阳光开朗,丝毫不会受到影响。恋爱顺利,和男朋友感情很好。她在谈到父母离婚的事情时,也说过自己因此很受伤,但是她从父母的婚姻那里吸取教训,更用心经营感情。小B则动不动提到父母离婚这件事对她的影响有多么重,但她频频“卖惨”并没有吸引一个怜爱她的骑士,而是引诱了闻着血腥味而来的杀手。
家庭环境因素对一个人成功与否并没有决定性影响。当我们意识到,原生家庭带给我们的影响时,就意味着我们有可能摆脱原生家庭,成为更好、更有力量的自己。正如《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的作者塔拉所言:“过去是一个幽灵,虚无缥缈,没什么影响力,只有未来才有分量。”
如果手握一把“烂牌”,该如何去打?
“原生家庭”已经成了当下热门网络热词,在多部影视剧以及社交媒体的催化下,仿佛人人都能对着“原生家庭”说上一两句。如此重视探讨原生家庭的问题,应是为了能更准确地归因,而不是为了归罪。原生家庭虽然不是我们能选择的,但我们可以选择如何去面对它。
找出原因,正确归因。在有的人眼中,原生家庭成了“拖累”,遇到的所有坎坷都要它“背锅”;也有人除了埋怨原生家庭,也怪老师、怪老板、怪对象、怪同事,怪到最后觉得全世界都对不起自己。找出真相,看到真相,了解自己的情绪来源和走出原生创伤情境。打破代际轮回,自我终结,站起来轻装上阵继续往前走。
成为自己的再生父母,用喜欢的方式养育自己。学会自我关怀,以开放的心态去发展自己的全部个性,完善自己的人格。去学小时候被说不务正业的插画,为自己买下小时候喜欢的游戏机,想读的书就读,想打的球就打……去发掘自己曾经被打压的部分,松动曾经感到失落的部分。从被动消极,转变为积极主动的创造性人格,接受人生的种种正反馈。成为自己的原生家庭,重新雕刻自己。
走出阴影,重塑命运。有人忘不了童年的苦难,终其一生难以释怀;也有人从中学会坚强、宽容、珍惜。我们可以选择让它成为前进的绊脚石,也可以选择让它成为成长的催化剂。不管怎样的经历,我们都不会失去爱与被爱的能力,不妨将过去的苦难转化为生命中的宝贵财富,走出阴影轻装上阵,重新养好自己的精神世界,去到更远的地方,拥有更精彩的人生。
(编辑:孙爱玲 综合自浙江宣传、十点读书、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报等)